什么事件导致爱尔兰移民?
150年前,爱尔兰发生了大饥荒(Irish Potato Famine)。 当时的爱尔兰主要是由天主教徒组成的,而在英国主要是新教徒居多,两教派之间存在一些矛盾。1845年,爱琴海爆发了危害马铃薯的枯萎病,使当地2/3的马铃薯减产或者绝收。而当时的爱尔兰主要是靠种植马铃薯作为主要农作物,并且大部分出口到不列颠做饲料用。
枯竭的海港 这场毁灭性的疾病迅速从爱琴海扩散到了整个欧洲,在1846年到1851年间,相继影响了西班牙、法国、意大利和德国等国的马铃薯收成。然而,对于当时的工业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不列颠来说,它最大的农业产品——粮食,却恰恰主要从爱尔兰进口。当欧洲大陆的谷物和马铃薯纷纷减产的时候,原本就不列颠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。为了稳定粮价和社会秩序,英国政府开始大量收购粮食,同时颁布了《食物法》,对粮食进出口实行管制,并禁止公民出国购买粮食。但英国的这一连串反应还是没能完全阻止粮食涨价,反而使得爱尔兰的粮食由于不列颠的贸易壁垒而出口受阻,价格进一步上涨。 爱尔兰的土豆田 在这种情况下,许多穷苦的爱尔兰人开始饥饿死去了。据统计,在1845年至1849年间,大约有100万至150万爱尔兰人死亡,占当时爱尔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。
死亡的人中绝大部分是农民,他们不是因为贫穷或饥饿而死,而是因为缺乏营养、病饿交迫而死。死者多半是儿童和老年人,他们的遗体往往被草草埋葬,以致后来瘟疫横行。 随着饥荒的持续,大批的爱尔兰人背井离乡,远走他乡去寻找新的生活和出路。他们中有许多人去往美国,在那里开垦荒地、定居繁衍;也有一些人前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,将那里的土地辟为农场,从事畜牧业以填补那里的食品空缺。还有不少人来到今天加拿大的魁北克,成为后来加拿大华裔的一支主要来源。 而那些留在故土的人们不得不以自己原有的土地和劳动力,发展诸如亚麻、甜菜、烟草甚至棉花等新作物,来弥补原来马铃薯收入的损失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特别是通过开辟新市场、改良土壤结构和鼓励植物杂交等新举措,爱尔兰终于摆脱了饥荒带来的经济灾难,实现了经济的复苏。